“人有三不哭,哭了害子孙”:亲人过世时,这几种情况下不要大哭
“哭丧”,是我国传统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亲人离世,人们通过大哭来表达哀情、寄托哀思,向来是中国人的习惯。
丧葬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价值。
《礼记・问丧》载:“死三日而后殓者,何也?曰:孝子亲死,悲哀志懑,故匍匐而哭之,若将复生然,安可得夺而殓之也?故曰:三日而后殓者,以俟其生也。”
亲人死后,大哭三天,是中国人延续至今的习惯。但与此同时,俗语有云:“人有三不哭,哭了害子孙”。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请切记不要大哭。
所谓“人有三不哭”,指的是以下三种人,在丧葬时不宜大哭、痛哭。
身体虚弱者不宜哭
庄子的妻子过世时,庄子的好友惠子前来探望,准备大哭一场表示哀悼。
但惠子到了庄子家,却意外地发现庄子在打着瓦缶,歌声嘹亮。惠子很生气,指责庄子薄情寡义。
庄子却说:“老朋友,你想错了。我怎么不伤心呢?只是想一想,不能阻止生死,如同不能阻止四季交替一样。若我哭泣到伤害自己的身体,那也无济于事啊。这样一来,我就不哭了。”
在庄子的眼中,生死是一种自然规律,过度悲伤哭泣并无意义,所以在妻子去世时,他选择以一种看似超脱的方式来面对。
庄子“不哭亡妻”,实际上是对妻子最大的关怀。
本来就体弱的人,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悲伤而大哭,很容易导致自己身体受损,甚至可能命陨当场,致使祸不单行。
在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记载:“悲则气消”。过度的悲伤会损耗人体之气,导致身体更加虚弱。
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本就身体孱弱,多愁善感,在面对亲人离世等悲伤情境时,常常哭泣不止,这无疑加重了她的病情,使其身体每况愈下。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过度悲伤的情绪,会引发身体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内分泌失调等。
对于身患重病,或身体本就虚弱的人来说,这些生理变化,可能超出身体的承受能力,引发疾病的恶化或其他健康问题。
许多人在亲人离世时,选择不通知卧病在床、患病在身的人,便是出于这种考量。这并不是不重视亲情,而是为了避免他们因悲伤过度,影响身体恢复。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对于他们来说,保重身体至关重要。身患重病或身体虚弱的人,在亲人过世时大哭可能对身体造成极大伤害。
古人云,“病者不欲闻哭泣声”。剧烈的情绪波动,尤其是极度哀伤,会扰乱人体的精气神,让病情雪上加霜。
开棺之时不宜哭
在丧葬仪式中,有一个关键的环节便是“开棺”。
开棺之时,现场气氛往往凝重而肃穆。这是亲人们与逝者做最后告别的重要时刻,情感的波澜在每个人心中翻涌。
然而,在此时大哭,却是一种极不理智的行为。
在这个环节,相比于大哭不止,其实需要保持一种相对克制的氛围。因为开棺不仅仅是为了再看逝者一眼,更是要完成一些必要的仪式和检查,确保丧葬事宜的顺利进行。
如果在开棺之时大哭,情绪过于激动,不仅会影响到在场其他人的情绪和状态,导致场面失控,还会影响到葬礼的正常进行。
一方面,大家的注意力可能会过多地被哭声吸引,而忽略了开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比如,可能会影响到对逝者仪容的整理,或者对陪葬物品放置的安排等。
另一方面,如果在开棺之时痛哭不止,还可能将眼泪溅到死者身上。这不仅对死者是一种“大不敬”,还有可能破坏入殓师精心为死者化的妆容。
并且人在大哭时,呼吸往往会比较急促。在开棺时大哭,很容易吸入一些病菌,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所以,亲人们即便心中悲痛万分,在开棺之时也应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以平静的心态完成这一重要的仪式环节,让逝者能够安详地走完最后一程。
一个明白事理的人,应该懂得在这种特殊时刻,控制自己的情感,以确保整个丧葬过程的顺利和庄重,让逝者得到应有的尊重和送别。
主持大局者不宜哭
在家庭中,一旦有亲人过世,就需要有人主持大局。
通常来讲,在没请专门主持人的情况下,主持葬礼大局者一般是家中长子。既然要承担主持下葬、举行葬礼的一系列重任,就不能让自己过度沉浸在悲伤中。
他参加过葬礼的人可能会发现,在葬礼上,负责主持的家中的长子,往往是最平和、冷静的人。
他们往往行事有方,有条不紊地安排请长辈、选择墓地、筹备酒宴等事宜。
在古代的一些名门望族中,当家族长辈去世,年轻的继承人虽然内心悲痛万分,但依然强忍泪水,有条不紊地安排葬礼事宜,稳定家族局势,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坚韧和冷静。
他们明白,自己的责任不仅仅是表达个人的悲伤,更是要维护家族的荣誉和传承。在现代社会,虽然葬礼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但主持大局者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
无论是组织追悼会、安排火化事宜,还是照顾家人的情绪,都需要他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态度。
作为主持大局者,如果他们无法压抑自己的哀伤,在这个时候大哭不止,那么整个葬礼可能会陷入混乱,甚至耽误家业。
一个当大事的人,应该具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坚韧、冷静,能够暂时把痛苦放在心底,从容有度地处理事情。
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对家族和社会的担当。在完成葬礼后,他们可以在合适的时间和空间,释放自己的情感,好好地缅怀逝者。
结语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至亲的离世,是每个人心中难以磨灭的痛楚。
葬礼,是人们与至亲最后的告别。此去经年,终身不能再相见。这样一个隆重的场合,需要我们每个人用心对待。
哭,是每个人情感的表达,哀思的寄托。但表达情感时,也要注意“哭”的时间、地点和场合,让亲人走好最后一程。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庄子“鼓盆而歌”新解
中国知网:从《红楼梦》中的丧葬看中国传统丧葬习俗
新华网:告别与归来——儒家祭丧礼中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