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环日渐式微,全智能手表已然成为趋势
近日调研机构Canalys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可穿戴腕带设备市场的出货量将增长5%,总量或达到1.94亿台。对此分析师认为,虽然全智能手表在2024年一季度的出货量小幅下降了0.2%,但预计受到下半年新品亮相的驱动,其可能会迎来强力反弹,并有望实现4%的年增长率。同时有数据显示,轻智能手表的份额在2024年第一季度达到最高、占比为48%,全年出货量份额可能会达到46%。
从这样的预期中不难发现,在历经了多年的发展之后,智能可穿戴设备这一市场正在发生不小的变化,并逐步从单一的功能性产品向多元化、智能化的方向进化,并且市场格局也因此在被重塑。而智能手环与智能手表的的竞争,也正是这一趋势的外在体现。
作为智能可穿戴设备这个市场的早期开拓者,智能手环曾以亲民的价格和便捷的健康监测功能,赢得了广泛的用户基础。但随着用户对于健康监测这一功能需求的变化,智能手环的市场地位也在不断下降。有相关数据显示,智能手环的市场份额自2020年起便开始大幅下降,预计其份额在2024年将持续下降6%。
目前智能手环的外观设计“手表化”已经是趋势
受限于体型、成本等方面的因素,智能手环由于难以容纳具备更高算力的SoC、搭载更精确的传感器,因此也决定了其难以满足用户对于高质量健康监测数据的需求。所以即使拥有价格方面的优势,也不可避免地逐步被边缘化。虽然部分厂商此前就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尝试用“手表化”的外观设计,通过增大屏幕尺寸、优化界面布局,以及提升质感等方式,来提升这类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但这毕竟都无法改变智能手环自身在产品端的局限性。
与此同时,智能手表、尤其是轻智能手表的市场份额近年来则在快速提升。这类机型通过搭载更高等级的传感器和更复杂的算法,从而在监测数据准确性等功能性方面实现了对智能手环的超越。此外由于轻智能手表在售价上相对适中,因此也可以触及更为广泛的用户群体。
但轻智能手表目前的市场优势,可能只是暂时性的。从功能上来看,全智能手表不仅具备轻智能手表的几乎所有优点,还有着更强的可拓展性,借助丰富的第三方应用生态,几乎能够覆盖用户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为了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终端厂商还在不断为全智能手表加入新功能,例如独立通信、智能控车等,也进一步丰富了这类产品的功能性。
目前在智能手表领域,轻智能手表尽管凭借着相对亲民的价格和完善的基本功能占据了一定优势。但需要注意的是,其对于智能手机高度依赖的特性也成为了未来的桎梏,诸如接收通知、分析监测数据等功能均需与手机配合才能完成,同样也是一种束缚。同时由于不支持安装第三方应用,就难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因此难免会让消费者形成“轻智能手表只是手机周边产品”的印象。
相比之下,全智能手表则解决了现阶段轻智能手表的几乎所有痛点。例如eSIM功能的加入,使得其无需依赖手机就能进行通信,而智能控车、移动支付等功能的适配,更极大丰富了应用场景,使得其不再是简单的信息接收器,而是成为了功能更为全面的智能终端。
然而全智能手表在不断追求功能全面化的同时,也面临着续航等方面的巨大挑战。纵观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随着屏幕尺寸增加、算力提升,以及功能的不断丰富,续航时间也在随之逐步缩短。尽管目前市场上已有部分全智能手表通过优化硬件设计、采用大容量电池,以及智能节电算法等方式,将全智能模式的续航时间提升到近4天,但与轻智能模式下的续航能力相比仍存在极大的差距。
Exynos W1000的“1大4小”CPU架构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芯片和操作系统厂商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其中在硬件层面,高通方面就通过持续升级架构、采用先进制程等手段,不断提升可穿戴设备芯片的能效表现。而三星刚刚发布、业内首款基于3nm制程打造的智能手表芯片Exynos W1000,CPU部分就采用了独特的“1大4小”设计,有望解决目前安卓阵营智能手表算力相对孱弱的问题,同时3nm工艺也意味着其极有可能会在能效方面有着更为突出的表现。
而在软件层面,谷歌也在持续优化智能手表的续航表现,在最近公布的WearOS 5开发者预览版中,就已明确会将省电与专业性作为核心方向。通过优化表盘设计、系统调度等策略,谷歌也试图在保障用户体验的同时、进一步减少智能手表的电量消耗,其宣称这些改进有望为用户节省高达20%的电量。
如今在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在从智能手环向智能手表转变的进程中,随着用户对于健康监测以及功能性需求的变化,尽管轻智能手表凭借着相对均衡的产品力,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作为这一领域定位更高的全智能手表,则凭借全面的功能、独立使用的能力,以及不断提升的续航能力,未来也将有望逐步改变这一格局。